………故此下之文唯当略论此印度之法相唯识一流之佛学之特性毕竟何在,其所开出之佛学之道路,循何方向而进行。
若如此,即认为是禅家之说,则先对於天命之性、无极而太极、寂然不动之体等有所见者亦是禅家之说乎?显然不可矣。何谓只有补充,而无对遮?盖缘本心自律只表示存心之纯正,亦只表示一道德目的性之方向。
最终就是逼出觉悟、顿悟的说法。朱熹之学就是认知之路,以智辅仁可,但停滞於智,甚至批判仁,就变成滞於本质伦理,而不能正视方向伦理。[6] 《从陆象山到刘蕺山》,页146。依笔者之意,朱熹所说的才是工夫论,工夫论就是要讲下学上达,就是要讲涵养察识、格物穷理,至於象山所说,是工夫达成之後的境界论,是以达成之境界以为工夫完成之最高标准,达此最高标准而为真工夫,此时之工夫为功力之义[8]。因此对於仁之觉悟,才是此一本质的关键,绝非一般下学即可上达,或上达即真能达於仁以知天也。
当然,牟先生自认为是从理论立场上说,朱熹看不到重要的第一义的理论,只看到第二义的後天积习、他律议论的理论。其实,这一段文字是牟先生所有讨论中最接近朱熹本旨的一段文字,正是因为牟先生理解到朱熹之说确实有其不可磨灭之义理在,甚至对於朱熹所说之种种下学上达、涵养察识、格物穷理的工夫理论,说其:如果能正视相应道德本性而为纯正的道德实践之艰难,此层之工夫便不可一概挥斥。………依释迦之八正道言之,则理解慧解,属正见、正思维。
[14] 《中国哲学原论.原道篇.卷三》39。至於又须有一次第出离之道者,则是工夫论,唐先生以「行」概念定位之,又说它就是道德宗教修养论,这就与笔者所谓的工夫论之意旨完全一致了。四、或彼圣教,俱非二心,以两相形夺,不并现故。以上唐先生说始教终教之异,以下说顿教。
在印度固有之思想,素信一切有情生命所作之业,不随其一生而尽。唐先生认为,唯识宗由十二因缘说的问题意识继起而论,收色心二法於心法为主,以解决历劫生命及修行成佛的主体存在结构的问题,参见其言: 此印度之法相唯识一流之佛学之根本之特性,乃在明此心识之缘起,更次第修相应之行或瑜伽行。
印度大乘佛学之进于小乘者,如摄大乘论等书所辨,虽极复杂,然要在言能深观世间与出世间之不二者,即为大乘。此义又见: 又天台华严虽皆言止观,然天台自是重在止于介尔一念,以成观。[3] 唐君毅着,《中国哲学原论》概分《导论篇》、《原道篇》、《原性篇》、《原教篇》。[52] 《中国哲学原论.原道篇.卷三》页324。
此即不同于智顗之言反本还原,乃透过止观之修习而见,初未尝先建立一本觉或心真如者。唐先生认为,从终极境界来说,一切世界之众生都是佛,九法界众生亦本来是佛也最终成佛,故而见一切法圆融无碍,亦即都不会有任何的不自在及执缚之观感,因其已以佛位格视之,这绝不是舍弃九界众生,而是知九界众生亦必入佛位格,九界众生亦都是佛界之佛格存有,此一观门,既是说境界,也是说工夫,更是说形上学的本体宇宙论。又,後期天台有观性恶法门之说,及批评华严缘理断九之说,此二说且皆为牟宗三先生所接受并继续用之以评华严[54],显然,唐君毅先生不同意其说,故而有所说明於下: 天台言一念无明法性心,可归于观妄心、观性恶为法门。起信论的路子跟唯识学有所不同而更进一层,但起信论毕竟是唯识学进路而更起的系统,故而正与大乘般若系有理论模式之另一大差异在。
[50] 华严是谈佛位格之主体对世界的开显,亦即佛的作为,以佛之作为为众生之作为时,则此众生即重视以救渡精神入世实践之一切实事,故重事,亦重理,重视理事无碍,更重视事事无碍。[17] 此说真有真知灼见者之言,唐先生对於道生所讲的「善不受报」、「佛无净土」、「顿悟成佛」、「一阐提皆有佛性」等论旨,主张这些论旨并不能抹灭历阶而上及渐修成佛的实际。
对此诸理论,吾于原性篇中尝加以评论,谓其有一阐提之众生之说,与佛之度尽一切众生之悲愿相矛盾。然此修行之工夫,只是化除此生灭心,即不能说人之成佛,乃此工夫之所造作。
故智顗之言一念三千,乃重在摄三千于一念,而不重在开一念为三千。[45] 说顿教,说唯证相应,是佛教之前多已提出的要点,它正是修行者的实践操做,此时,言语道断,心行路绝,思议停止,唯深度契入而已。[42] 《中国哲学原论.原道篇.卷三》页292。此皆大乘般若与法相唯识二宗之所同。佛眼所见之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」。既言「真理即事,事法即理」。
然此则唯在中国之佛学中,乃有天台贤首诸宗之论典,加以发挥。吾人一般之心,因不能顿觉全法界之一切法,故须依次第而觉。
至在智顗言判教中,则其所谓本迹之本,乃以能垂教迹之佛心为本,而非直指众生之心之以其本觉为本。故当为人所知,亦为人所能知,更依之而行,以去除种种我法之执障,……以至成其清净善行以至成佛者。
说到底,在华严法界观法中,实已无佛与众生之分别,全体是佛,一切皆如法矣。但正智需在种种因缘中进行,而真如之理却是一外在之理,亦即由识成智之善恶染污是一回事,正智所证知之真如或一真法界却是另一回事,两者不是同体的存有。
然此如来藏即是佛智证为自体,是故众生举体,总在佛心智中。由此而人之言学佛之工夫者,宜当引致于吾人生命中佛性之肯定。故此法相唯识宗所归之成唯识论之说,与此前此所论之中国佛学,在根本义上,正大有出入。又原始佛学之十二因缘论顺说无明缘行、行缘名色……之流转,即世间所由成之境行。
存有论义之形上学为西方哲学之所长,价值义之本体论为中国哲学之所长。[38] 《中国哲学原论.原道篇.卷三》页272。
此一般之念念相续,正是一般所谓有觉。第四,即针对理想达成之时的完美人格理论,即境界论者[8]。
当然,笔者要再度强调,固然空有二系为形上学论述为主,但是都不妨碍它们也同时论及工夫论的意旨,亦即必然仍包含行与果的理论。故於谈般若学後即续三论、续天台。
由夺以再成相入而相即,而相与相顺,亦原只是圆教之义理。然吾人又现尚非佛,则对此吾人之是否有能成佛之性,或一切人与其他有情众生是否皆有此能成佛之性,亦初不能无疑。可以说,唐先生不以哲学家身分自居,建立一新哲学以扼杀其它哲学,而是以哲学教学者的身分,深入各家哲学,介绍诸说以助学者之认识。其所说之真如只为一不动之凝然真如,乃不能随缘而自表现,以其自身为因,以成佛果者矣。
[27] 《中国哲学原论.原道篇.卷三》页236~237。证真如之正智,则由转识所修成之能知能证者,而真如只为其所知所证。
可以说止观与法界观,即是天台、华严两家判教的基础知识了。唯今以非全是觉,乃有动。
如其发菩提心章既言「理遍于事,事遍于理,依理成事,事能显理」,亦言「以理夺事,事能隐理」。笔者前已说,谈心识结构及功能的目的在为修行理论做准备,但修行理论需配合轮回生命观,因此如何说明生命之相续,正是唯识学派最重要的任务。
其中,64%的人认为自我保健是健康和习惯之间的平衡,有助于整体健康。 [阅读]
她出生于一个特殊的五口之家。 [阅读]
这样一来,用户的评价成为了商家经营的重要参考,也增加了商家提供优质商品和服务的动力 [阅读]
观众们可以通过直播平台实时了解农产品的种植和加工过程,也可以与农民进行互动交流,了解产品的质量和购买方式。 [阅读]
以此次药博会的盛大举办为契机,康美药业将持续发挥康美甘肃西部中药城、中国甘肃中医药博览园的服务功能,通过展会经济、平台经济拉动资源整合,促进多方协同合作、互惠共赢,为陇西打造富民强县的区域首位产业注入 [阅读]
物流中心可实现全年100万单的订单分拣能力,达到99.99%的分拣准确率。 [阅读]
强大的科研能力确保了康宝莱高质量产品的背后是严谨的科学依据。 [阅读]
【无限极】近日,无限极荣膺ESG责任典范企业。 [阅读]